我上週在限時動態分享了「延遲滿足」的例子,一定程度上也認為這是自己身上的某種優點。但我不是一開始就意識到的,而是回顧了人生某些關鍵性時刻所做的決定時,才發現原來自己有這個特點。
.
延遲滿足,是心理學中的一個詞。它所對應的一個實驗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「棉花糖實驗」,那些能夠等待研究人員回來,而多得一顆糖的孩子們,普遍都比熬不過等待就吃掉桌上的棉花糖的孩子有出息。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願意「延遲滿足」的人,會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著想,而放棄即時滿足的取向,並在等待期中展示對自我的控制能力。
.
這不是一個單純學會等待的能力,也並非告訴大家要壓抑慾望,說到底,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,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一種能力,有時說穿了就是一種「意志力」,尤其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,一個人必須適當地控制、調節自己的行為,抑制衝動、抵制誘惑,並向內探索自我。
.
之所以想起這件事,是後台接連收到幾個大學在校生的私訊,他們有幾個共同的煩惱:
1. 發現現在念的科系沒意思,但又轉不了,覺得浪費時間,想休學直接進入職場。
2. 認為學歷無用,與其再花兩年時間,不如現在就去做一份工作賺錢。
3. 對未來自己想做什麼工作沒有頭緒,不如休學去職場看看或許可以找到目標。
.
這幾個煩惱在稍微有工作經驗的社會人眼中代表什麼?我思考了一下,應該可以用「短視近利」這句成語總結。一個不知道自己未來想做什麼,卻告訴我學歷無用,想藉由提早進入社會工作來賺錢,並找到人生目標的想法,其實只要你自己去求職網兜一圈就知道現實的殘酷了。
.
還記得自己未全職做KOL之前,許多業配文邀約已經陸續找上門。當時如果想多賺一點錢,接下那些邀約也是沒有問題的,但我卻是在兩年以後,決定轉換工作跑道,並出了第一本書才全面接觸商業活動。決定的關鍵是我大致去打探了一下業界的行情,如果以當時的粉絲數來接,其價碼不會太高。於是我便告訴自己,韜光養晦一下也無妨,再多寫一些文,分享更多乾貨,讓粉絲數字與黏著度更高再來說吧。沒想到僅短短的兩年我就達成目標了,順利出書,也順利轉職,但也意味著我推掉了在兩年內不斷找我的品牌客戶們。之後我開始全職做KOL,開出了一個不算低的價碼,慎選合作品牌,認真地對待這個新的事業體。
.
想告訴那些在後台私訊的大學在校生們,眼下一定有你可以做的事,但絕對不是休學而冒然投入職場。如果有一份工作誘惑你馬上就可以賺到3-5萬,那可能意味著你這輩子最高的價碼也許就是如此,之後就是一路下滑。就更別說有一天你發現,當初放棄的大學文憑其實是你每次求職的入場券,更是你升職加薪的籌碼之一,就真的後悔也來不及了。
.
我知道你現在很茫然,就是因為很茫然你才更要把眼前僅能履行的責任做好,這也代表一個人對自己願意負責的尺度。倘若這一點你都做不到,就別妄想之後能做喜歡的事還同時賺到錢了。因為「延遲滿足」怎麼說也算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條件之一吧。
.
#katesmurmur #延遲滿足